第239章 刘备进位齐王,李翊受封丞相 (第2/2页)
李翊强忍着病痛,为刘备分析了三利三弊。
刘备见此,叹了口气:
“若这是先生的想法,备愿意进王位。”
“只是须先生养好病体之后,再议此事。”
言讫,李翊忽然翻身从床上坐起。
“……善!”
“既然主公同意,当即刻择选良辰,进爵王位。”
刘备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地望着李翊。
“……先、先生,你没病?”
话甫方落,自屏风后转出数人。
乃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
皆大笑不已。
“兄长,俺们适才可是听得真切。”
“你已答应了先生,可莫要食言。”
“……你们,你们居然都在!”
刘备见众人适才都躲在屏风后面,自己也是羞赧不已。
关羽走上前为刘备披上王袍,张飞持王印将之递给刘备。
刘备这才明白,从一开始,一切都在李翊的算计之中。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李翊一行人众,都已经准备到这个程度了。
他如果再不接受,便有些不识好歹了。
“……唉,你们呐,真是害苦了寡人呐!”
话落,刘备已伸手接过王印。
众皆大喜,围着刘备高呼:“大王。”
又盛赞李翊妙计,李翊乃向刘备赔礼道:
“……若非迫不得已,翊实不愿以诈病劝明公进王位。”
“先生亦是出于好心,适才三利三弊之辩,备诚以为金石之言也。”
刘备也不怪罪李翊,单是见着他没事,便心满意足了。
李翊又打趣道:
“适才不是因翊害病,撤去了筵席么。”
“现在翊既无事,何不令人重摆宴席?”
张飞大笑,“好好好,适才兄长不肯答应此事,叫俺老张喝酒都不痛快!”
众人皆笑,房间内响起了久违的欢声笑语。
……
次日,刘备正式宣布自己将要称王。
本来打算先上奏天子,但李翊力劝刘备。
先称王,再上奏。
主打一个先斩后奏。
虽然奏不奏,小皇帝都阻止不了刘备称王。
但天子离曹操更近,他不希望让曹操过早知道此事。
刘备从其言,即命人着手准备称王事宜。
再徐县附近筑坛,方圆九里,分布五方,各设旌旗仪仗。
不过称王之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决定。
那就是刘备称王,该称什么王?
首先肯定不能像历史上那样称汉中王。
毕竟老刘手上没有汉中。
称王一般是根据地理位置来优先考虑。
然后才是政治因素、历史的传承。
比如曹操称魏王,就是因为他的州治在魏郡。
按理说,刘备州治在下邳。
下邳既是刘备的起家之地,又是政治中心。
所以刘备可以称下邳王。
但刘备手上已经有徐、冀、青、扬、幽等州郡了。
如果只称下邳王,就显得格局太小。
难以统合其他州郡。
所以既要格局大,又要根据刘备实际控制地区,以及历史传承来看。
真正的选项只有两个,
一个是齐王,一个是楚王。
齐王肯定是最佳选择。
因为刘备核心地盘就是徐州、青州、冀州,这是刘备的大头区域。
而该区域基本与齐国疆域高度重合。
齐都临淄在青州,徐州为其南境,冀州为其北境。
这是地理上的考量。
然后是称齐王的政治象征。
齐为周代首封大国,称齐王可以标榜“尊王攘夷”。
以进一步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统性。
同时齐地自春秋以来便是华夏的经济文化中心。
管仲变法、稷下学宫,都出自于齐。
称齐王可以其历史号召力,吸引天下士人归附。
除了齐王之外,
次一级的选择是楚王。
称楚王,则重心更加偏向于扬州、豫州。
但这两地都不是刘备的核心领土,所以肯定是不如齐王的。
除以上两种选择外,
也可以自创王号,比如东平王,取“平定东方”之意。
但这种王号都缺乏历史根基,是下下选。
终上来看,齐王就是最优选。
在敲定好王号之后,
接下来便来到了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了。
首先是天降祥瑞。
时有流星于夜坠于徐州城东,术士言:
“此帝星移位,应于汉东。”
徐州之民,闻之皆惊。
或有渔夫于广陵捕鱼,捞一“赤鲤”。
背现“汉兴”纹路!
时人闻之,无不惊叹。
在天降祥瑞后不久,舆论渐渐发酵。
然后徐州出现了万民请愿的景象。
徐州上千父老,齐齐跪伏于下邳郡府门前,高呼:
“请刘将军顺天应人,进爵王位!”
这些父老绝对“自愿自发”,全都哭拜于郡府门前。
言说刘将军若不答应,他们就长跪不起,死在这里。
刘备最后只能亲自出来安抚众人,表示民意难违,同意了进位齐王。
公元204年,春正月。
刘备登坛,坛上刻有篆文——
“齐王受命,汉祚再昌。”
群臣皆依次序排列站好。
李翊、关羽请刘备登坛。
进冠冕玺绶讫,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员拜贺为齐王。
李翊捧金盘进献“齐王玺”。
玉质青苍,螭钮盘龙。
底刻“承汉继齐,永镇东土”八字。
诸葛亮依照周礼,持九旒王冠进上。
鲁肃在旁侧诵祝:
“王其抚齐,以续汉光!”
冠冕既正,群臣伏拜:
“齐王千岁!”
刘备既受贺拜,乃执齐王剑,举天誓曰:
“孤今为齐王,非图富贵,实为诛国贼、安黎元!”
“天下板荡,奸雄鹰扬。”
“孤当率齐鲁之众,复我汉家山河!”
话落,三军雷动,战鼓震天。
包括文武百官在内,以及周围士兵,齐声高呼:
“汉室兴复,齐王千岁!”
“汉室兴复,齐王千岁!”
“……”
声震寰宇,响彻云霄。
……
《后汉书》载:
“备以宗室之重,据齐、冀之饶,纳翊、亮之谋,受‘齐王’之号。”
“未即至尊,旌旗所指,天下震动。”
“论曰:刘备之称齐王,非僭也,权也。”
“当是时,汉室陵迟,曹操拥兵自重,孙权割据一方。”
“若无王号以镇之,则士民何依?将士何望?”
“此所谓备晓《春秋》之义,得国之正也。”
……
刘备既称齐王,正式册封长子刘禅为王世子。
时刘禅乃正牌夫人袁瑛所出,乃嫡长子也。
袁夫人夜梦仰吞北斗星,而后怀孕。
故为其子取名刘斗,字升之。
然刘备既已称王,刘斗乃唯一子嗣,又是王世子。
故刘备命为刘斗改名刘禅,以“禅”字承王意。
改字公嗣。
王世子既定,
刘备拜李翊为丞相,命为百官之长,总领全国军政之务。
赐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
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录尚书事。
赐参赞军国机密,自辟僚属特权。
封爵琅琊侯,食邑一千户。
……
封鲁肃为太傅,持节督淮南军政,掌南方外交事务。
赐爵东城侯,食邑三千户。
……
荀攸为太常,赐爵颍阴侯,食邑两千户。
……
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代王征伐。
督青州军事。
增益汉寿亭侯食邑一千户。
……
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钺,领徐州牧。
许建“虎步营”,领私兵三千人。
增益新亭侯食邑一千户。
……
赵云为翊军将军,掌管禁军。
赐永昌亭侯,食邑三千户。
另赐白银甲胄一套,白马十匹。
……
陈到封中护军,赐爵安乐亭侯。
田豫封度辽将军,督幽州军事,赐爵渔阳侯。
其余各拟功勋定爵。
刘备既为齐王,这才修表一道,差人赍往陈都,表奏天子。
书曰:
“臣备稽首再拜,谨奏陛下:”
“臣本汉室疏宗,涿郡愚钝,本无才德可称。”
“然今天下崩析,奸雄窃命,曹操胁逼圣驾,孙权僭越江东。”
“致使社稷倾危,苍生倒悬。”
“臣虽庸劣,然念高祖创业之艰,光武中兴之难。”
“不得不奋起微力,以维汉统”
“今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臣已得据青、徐、冀三州,暂安黎庶。”
“然曹操虎视中原,孙权狼顾江南,刘表、刘璋俱怀不臣之心。”
“臣若不正位号,恐将士无主,百姓无依。”
“故臣斗胆,于徐县受齐王之号,非敢僭越,实为抚定人心之举。”
“臣虽称王,仍奉陛下为天下共主。”
“齐国之政,皆以汉制为准;齐王之印,必待陛下钦赐。”
“若蒙天恩,臣愿亲赴陈都,面圣谢罪!”
“伏惟陛下圣鉴,臣备惶恐顿首!!”
——齐王臣备谨上。
直到刘备这封表文写下,才真正显示出了他的政治才能。
他先是强调称齐王,只是临时权宜,仍奉天子为正统。
避免了被曹操指责为“僭越”,争取道义优势。
虽然上表,但却不待批准。
此举仅为通告天下,表明他刘备非是自立,而是“代汉镇乱”。
表文很快传回陈都朝廷。
天子刘协看罢表文,大惊失色,谓群臣道:
“刘将军竟已称王耶!?”
虽然心中早有预料,但当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协内心里还是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儿。
很不好受!
刘协一时庞然无措,即问国舅董承为之奈何。
董承持笏出列,道:
“目今刘备雄踞东方,有灭袁讨逆之功。”
“又是我汉家宗室,既有鞍马之劳,纵封齐王,亦无不妥。”
“陛下不妨使人前去贺谒,以彰陛下之明。”
刘协一怔,不知董承何意,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下朝之后,又急忙找到董承,问刚刚他在朝上是什么意思。
董承乃小声说道:
“朝中皆是刘备耳目,臣不敢妄言。”
刘协乃道:
“那国舅的意思是……?”
“立刻将此事告知曹操,目今天下唯一能抗衡刘备的,只有曹操。”
“使此二人相斗,或有转机。”
刘协从其言,即秘使人将刘备称齐王之事,告知颍川的曹操。
未过多久,
曹操在许县闻说刘备自立齐王,不禁勃然大怒:
“——啊!”
“织席小儿,安敢如此!”
“视吾为无物耶?吾誓灭之!”
曹操心头恼火,暗道难怪此去在并州时,庞统答应地如此爽快。
原来刘备竟抢先一步称王。
如今全天下都知道他曹操将与刘备两雄争霸。
而刘备先在名位上压了他一头。
偏偏这一头,曹操还不好说些什么。
毕竟人家本就是宗亲,称王合情合理。
“传令,速速起兵。”
“吾要与大耳贼决一死战!”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