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27章 老刘扎心,原来李翊跟孔明才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对”

第227章 老刘扎心,原来李翊跟孔明才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对”

第227章 老刘扎心,原来李翊跟孔明才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对” (第1/2页)

却说李翊领了冀州牧,在安平与袁谭对峙。
  
  于两军阵前痛斥袁谭生二心,数落其罪状,骂他忘恩负义。
  
  李翊本身占理,又善巧辩,直怼得袁谭哑口无言。
  
  被架在前排的安平父老,闻得李翊之言,俱是摇头叹息。
  
  感叹乡亲们命途多舛,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主子呢?
  
  而袁谭麾下士兵,亦多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袁谭见情势不妙,心下已知军民受到了李翊的蛊惑,遂下令军士进攻。
  
  士兵们手执白刃,驱赶百姓向前。
  
  李翊趁势冲对面喊道:
  
  “诸位乡亲父老,且听吾一言。”
  
  “吾奉朝廷旨意,领冀州牧,特来平叛。”
  
  “袁谭倒行逆施,公等勿要为其所用。”
  
  “若助我平叛,当免除安平一年租赋。”
  
  袁谭听得此言,更加怒不可遏,大声叱道:
  
  “……冀州原本就是我的!我的!”
  
  “如何轮得到你这在里收买人心?”
  
  李翊微微一笑,数落袁谭的罪状。
  
  “将军忘孝友之仁,袭阏、沈之迹。”
  
  “放兵抄突,屠城杀吏。”
  
  “冤魂痛于幽冥,创痍被于草棘。”
  
  “今又图安平百姓,驱赶为奴。”
  
  “其财物妇女,豫有分数。”
  
  “此岂人主之所为乎?”
  
  一言毕,袁谭军士皆面色大惭。
  
  袁谭大怒,手执马鞭,亲自于前头鞭笞百姓,催促前进。
  
  百姓挨了打,借势倒地,恸哭不起。
  
  袁谭更加盛怒,即下令士兵将倒地百姓立地斩杀。
  
  凡有延误军马行进者,一律格杀勿论。
  
  当即,有不少平头百姓死于袁谭军的白刃之下。
  
  但仍有少数士兵,犹豫不能下刀。
  
  李翊借势,再次呼喊:
  
  “军人者,护国卫家也。”
  
  “岂有以刀锋对乡亲父老之理?”
  
  “尔等忍心挥屠刀于亲族乎?”
  
  “若尔等亦有亲人,彼等知之,当何以自处?”
  
  “尔等又于心何安?”
  
  短短几句话,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虽然这个时代的军队,纪律性比不得近现代。
  
  但完全没有到,要举刀挥向乡亲父老的地步。
  
  即便是在这个时代,那也是饱受谴责的行为。
  
  果不其然,袁谭士兵愈发犹豫不前,不忍对身前的百姓下手。
  
  “……怎么?尔等竟敢违抗我的军令?”
  
  袁谭眉梢一扬,狞声说道:
  
  “尔等可知违抗我军令,是何下场?”
  
  一名小校跪伏于地,向袁谭泣拜道:
  
  “……主公,若要我等与河南人厮杀,我等纵然战死沙场,亦无怨无悔。”
  
  “只报袁氏厚恩。”
  
  “然要吾等挥刀砍向乡亲父老,吾等实不能为此事!”
  
  这小校的一跪,立马激起千层浪来。
  
  不少士兵、屯长、曲长纷纷跪伏于地,向袁谭求情。
  
  表示大伙儿宁愿堂堂正正的和徐州军打一场,也不愿用这种方式,来逼迫自己的乡人。
  
  尤其李翊军都没有发动进攻,就是不忍心对百姓下手。
  
  这一行为,更加使得袁谭军理亏。
  
  两军作战,多少也讲究些原则道义的。
  
  袁谭此举,就是严重有悖人伦道德。
  
  袁谭见军心大变,心下也知此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若是此时退让,他就输的一败涂地了。
  
  遂只能硬着头皮,厉声叱道:
  
  “尔等抗我军令,是为不忠。”
  
  “该以军法论处!!”
  
  那名带头哭拜的小校,当即抬首喊道:
  
  “末将自知对不住主公,愿以死谢罪!”
  
  话落,拔剑在手,自刎而死。
  
  众人见之,无不哀泣。
  
  袁谭也怔怔地说不出话来,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就在这进退两难之时,忽然军队后背大乱。
  
  只听得一声号响,黄忠、陈到引军杀到。
  
  直抄袁谭军后背。
  
  黄忠长刀挥舞,如猛虎下山。
  
  举刀乱砍,刀光闪处,袁兵纷纷倒地。
  
  陈到紧随其后,手持长枪,奋威突阵,直刺敌军心腹。
  
  袁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哭喊声、马蹄声、刀枪碰撞声混作一团。
  
  袁谭惊问何故,才知有徐州军绕到了他的后背去。
  
  慌忙下令调转军队方向,回身迎敌。
  
  由于军队方向的调转,前头被押解的百姓,顿时似脱了牢笼的飞鸟。
  
  高呼一声,众皆四散奔逃。
  
  李翊抓准战机,掣剑在手,朗声大喊:
  
  “全军听令,就是现在。”
  
  “冲锋!杀贼!!”
  
  一声令下,李翊军鼓噪大进。
  
  袁谭军遭前后夹击,首尾不能相顾,乱作一团。
  
  战至傍晚,袁军大败。
  
  死伤无数,余者皆溃。
  
  袁谭身披数道伤势,只乘一马,于混乱之中仓皇望北而逃。
  
  打算逃亡幽州,投靠二弟袁熙。
  
  “黄汉升在此,谁敢挡我!”
  
  就在袁谭奔逃之时,厮杀声中忽听得一声呐喊。
  
  声如雷霆,震得敌军胆寒。
  
  原来那人,正是引军抄掠袁军后路的黄忠。
  
  袁谭乃将衣冠、发带尽数丢弃,披头散发,死命打马奔逃。
  
  黄忠麾下有骑兵看见袁谭,乃冲他喊道:
  
  “兀那贼将,快快停下!”
  
  袁谭哪里肯听?
  
  只一个劲儿地抽打马匹,拼命逃跑。
  
  这下惹恼了这队骑兵,他们纷纷暗想:
  
  “如今袁军大溃,凡遇着我等的兵士,多是呼喊一声,便下马受降。”
  
  “哪有似此人一般,只顾逃跑而不肯受降的?”
  
  于是,众人得出结论,笃定此人不是一般人。
  
  遂不管地上的其他袁军,只追着袁谭走。
  
  袁谭马儿负伤,跑不快。
  
  后面的骑兵拈弓搭箭,疯狂攒射。
  
  流矢射中马腿,马儿嘶鸣一声,将袁谭摔落在地。
  
  袁谭右臂骨折,痛楚难当,对身后追赶之人绝望喊道:
  
  “……咄!放吾走,吾能富贵汝!”
  
  话还未说完,人头已被追来的骑兵砍落在地。
  
  那骑士飞身下马,提头在手,笑道:
  
  “汝头便能令我富贵,何须假汝之手?”
  
  按照李翊此前制定的《新编军律》,凡有斩敌杀头的,都记大功。
  
  以此来激发士兵的战意。
  
  所以徐州儿郎们在战场上杀敌,大多殊死搏杀,毫不留情。
  
  饶是这些追袭来的骑兵,也未能料想,他们方才无意中竟斩杀了对面统帅。
  
  众人将头颅提回去,交给黄忠领赏。
  
  清点完战场之后,李翊即引军入安平治所信都。
  
  黄忠待一番清查过后,赫然发现自己的部卒适才竟斩了袁谭。
  
  乃匆匆忙忙将之拿来给李翊看,李翊一惊,叹道:
  
  “此非吾之所愿也!”
  
  遂命人收葬袁谭尸体,以上宾之礼厚葬了。
  
  进城之后,照例打开府库,先赏军士,后抚民众。
  
  既收复安平,李翊仍留安平太守据守安平。
  
  然后立刻率兵北上,去“收复”博陵、中山。
  
  却说袁尚自弃了河间,西遁至博陵后,本想坐观时变。
  
  可闻说李翊已经领兵打来了,又惊又诧。
  
  暗道李翊进兵何以如此神速?
  
  后方郡县无数,李翊是如何一一将之拔除的?
  
  答案是,李翊并没有将之拔除。
  
  现在的冀州多数郡县,都持观望态度,保持着中立。
  
  等于说李翊虽然一连“收复”了河间、安平等地。
  
  但这些地盘仍然拥有相当高的自治权。
  
  而李翊坚信,只要击败二袁儿,这两个最大阻力。
  
  这些还在观望的郡县,自然会乖乖投降。
  
  眼下冀州三股兵团混战,他们身为郡守,只想着保全自己的官位,或是自己的子民。
  
  犯不着为了谁去得罪另一家。
  
  至于部分忠于袁氏的旧臣,眼下袁氏自己的嫡庶之争都忙不过来,哪里分得清细?
  
  所以李翊进兵十分神速,只盯着你袁儿打。
  
  其他郡县只要不拦路挡道,犯不着夺他的官位,抢他的城池。
  
  于是,个个郡县都展现了异常的默契。
  
  全都冷眼旁观李翊的军队,在境内自由穿梭,并不加以阻拦。
  
  袁尚手中兵马极少,正思索该如何抵挡李翊大军之时。
  
  人报幽州刺史袁熙,率兵两万,赶来支援。
  
  袁尚大喜:“真吾二兄也!”
  
  于是,亲自率众出迎。
  
  兄弟相见,立马抱在一起痛哭。
  
  哭诉家门不幸,又叹妻儿老母俱陷于贼军之手。
  
  “今李翊兵锋来得急,显甫不妨随我回幽州去,暂避李翊大军锋芒。”
  
  袁熙向袁尚提出建议,暂时放弃冀州。
  
  目前的冀州,任谁都能看出来,它已是曹刘二人的掌中之物了。
  
  尤其是冀州军民,已经展现出了明显的疲态。
  
  之前远征河南,就已经把河北人累得够呛。
  
  如今在河北本土作战,更是令冀民大困,苦不堪言。
  
  都盼望着战事早点结束。
  
  所以即便袁尚现在打着袁氏的旗号,也很难得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若是强征百姓入伍,又只恐适得其反。
  
  袁尚只得从其言,先与袁熙汇合部众,共计三万人左右。
  
  舍了冀州,逃亡幽州涿郡去了。
  
  至涿县时,袁熙又劝袁尚道:
  
  “目今大敌当前,还请显甫放弃私仇,团结兄弟,共御外敌。”
  
  袁尚面色大惭,只得说道:
  
  “此前吾与显思与河间大战,被李翊率兵钻了空子。”
  
  “我逃往博陵,显思逃往安平。”
  
  “李翊先是去的安平,如今复来征我,必是显思已遭其害也。”
  
  袁熙闻言,只得无奈叹了口气。
  
  感慨袁家到底是如何从雄踞四州之地,走到如今这个地步来的?
  
  “既然兄长已遭毒手,不妨请元才领兵过来襄助如何?”
  
  袁熙又提出,联合并州高干,一起来阻挡李翊兵锋。
  
  袁尚愤慨说道:
  
  “此前吾势穷之时,本想投并州暂避锋芒。”
  
  “不想高干此贼,枉为我袁氏之甥,竟出兵阻我去路。”
  
  “不许我入境,焉有此理乎?”
  
  原来,此前袁尚在李翊手上败了一阵之后,先去并州求援。
  
  但当时的并州已经落入马超之手,高干、呼厨泉至少名义上已经投了马超。
  
  眼下马超锋芒正盛,高干、呼厨泉俱不想在此时与之撕破脸皮。
  
  所以袁尚能否入境,完全得看马超的脸色。
  
  庞统力劝马超,派兵阻拦袁尚入境。
  
  并分析说:
  
  “目今将军南据黄河,北阻雁代,兼有沙漠之众,所向披靡。”
  
  “南向随时能争天下,何向而不济乎?”
  
  “况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极多,放任袁尚入境。”
  
  “将军可全并州耶?”
  
  庞统此言,既是防止袁尚在并州恢复实力。
  
  同时又担心袁尚到并州后,利用他们老袁家的招牌,收买人心。
  
  因为此时,已经有大量徐州官员,来并州述职了。
  
  大伙儿刚换了单位,工作环境都还没熟悉,哪里敌得过袁氏的“金字招牌”?
  
  不过庞统此言,妙就妙在句句不提徐州,皆以马超利益来分析考虑。
  
  这是任何君主都爱听到的话语。
  
  马超从其言,即命高干领兵拦阻,不许袁尚军马入境。
  
  而高干见袁氏大势已去,也是真不想让袁尚来并州。
  
  毕竟他兵马尚存,始终坚信自己迟早能够夺回并州。
  
  现在迎袁尚入境,不就等于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潜在的敌人吗?
  
  所以高干与马超几乎是一拍即合,心意相通,欣然便领了命令。
  
  袁尚被阻拦在外头,入不得并州。
  
  这才一直逗留在中山、博陵,迂回徘徊,进退不得。
  
  袁熙听完袁尚的遭遇,亦颇为唏嘘。
  
  暗叹高干怎么能这样?
  
  我们好歹是一家人啊!
  
  怎么帮李翊这个外敌,却不帮我老袁家?
  
  正当袁尚、袁熙两兄弟犯愁之际,忽报冀州有使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