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六章 征兵 (第1/2页)
萧衍也没奢望,陈庆之率领一万北伐军,能打出什么惊人的效果。
其实他期望的是在淮河以北,建立一个‘南魏’附庸国,作为与北朝间的缓冲,缓解南朝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时刻维系数千里防线的痛苦。
趁着北朝内乱,确实不需要多少兵力,就有可能偷鸡成功。
但临别时,陈庆之问了萧衍一个问题。“设若有机会攻入洛阳,当如何?”
萧衍不禁失笑,没想到小心谨慎的陈庆之,还有如此张狂的一面。
但他还是正色答道:“当取之。”
这不废话吗?自从晋室南渡以来,北伐中原、收复洛阳就是南朝君臣的最高政治理想。虽然自元嘉以来,北伐已经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但那不是北伐本身的问题,而是南朝自己出了问题。
这就好比陈霸先天天喊着要娶公主,也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并不是公主没有吸引力,而是他根本没这个能力。
倘若有机会北伐成功,哪怕再现实主义,萧衍也不会说‘勿取之’的。
接着陈庆之又问道:“若取下洛阳之后呢?”
“朕自会亲率大军,北上与你汇合。”萧衍便不假思索答道。
“那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陈庆之说完再次行礼告退。
~~
这次北伐极为低调,朝廷甚至都不宣称是北伐,只说是应元颢所求,借兵一万送他回国。
这样虽然不够提气,但调子低了也有好处,那就是完全没有人在意这支小小的北伐军,不管南朝还是北朝。
陈庆之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来组建这支部队。
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
因为南朝的军队,自来就士气低迷,战斗力低下。原因很简单,门阀社会下,军官都低人一头,何况士兵了?
士兵在社会的最底层,还有生命危险,根本没人愿意当兵。没办法,只能采取兵户制,强行发召士兵。还得地方官府像押犯人一样全程押送,不然当兵的人没到前线,中途就会跑光。
带着这样一群‘奴兵’,怎么可能打胜仗?所以南朝才会被,以部落兵为骨干的北朝兵屡屡击败。
所以陈庆之出道以来,打仗从来只依靠自己的嫡系,就没指望过大部队。这也是他一直无往不利的关键所在。
“而且深入敌境,客场作战,兵力太多反而是累赘。光后勤的压力就能把大军压垮。”他对麾下众将这样解释道:
“此外军队一多,行军势必迟缓,很容易落进对方的包围网中。兵力再多,还能多过主场作战的北朝?一样会被数倍敌军包围。”
“还不如带一支小而精悍的骑兵,侵略如火,势若奔雷,一直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呢。”最后他斩钉截铁道:
“所以这次北伐,就算没有一万兵马的限制,我依然会走宁缺毋滥的精兵路线!”
“明白!”众将如醍醐灌顶,都明白了主帅的苦心。
“所以接下来两个月时间,你们的任务就是招兵!”陈庆之对众将下令道:“就两个要求,一是自愿。得自愿参加北伐才行,不要强拉硬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