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 第五百三十五章 小刘视频撩骚,中国科幻理想

第五百三十五章 小刘视频撩骚,中国科幻理想

第五百三十五章 小刘视频撩骚,中国科幻理想 (第1/2页)

片场的郭帆看着手里的剧本和自己做的分镜头功课,眼神在已基本准备完毕的拍摄布景和监视器前的路宽间逡巡。
  
  刚刚路老板玩笑叫他来拍这一场,郭帆虽然有些露怯,但也不自觉地在心里评估和揣摩:
  
  等自己果真获得《流浪地球》的机会时,面对这样的剧情和局面,我的导演思维和指挥逻辑应是怎么样?
  
  这段剧情是《球状闪电》的开场,也即引入球闪概念的伊始,场景是14岁的陈博士家中,还有他被球闪袭击的父母。
  
  郭帆默默地看着手中的剧本:
  
  1982年的夏夜,十四岁的陈光蜷缩在书桌前,窗外的雷暴将华北小城撕扯得忽明忽暗。
  
  父亲调试着新买的收音机,母亲哼着歌擦拭玻璃杯,暖黄的灯光下,生日蛋糕的奶油甜香尚未散尽。
  
  一道惨白的枝状闪电劈开天际,屋内骤然陷入黑暗,保险丝熔断了。
  
  父亲摸索火柴时,陈光忽然感到后颈汗毛倒竖。
  
  一个诡异的光球从紧闭的窗缝渗入,碗口大小,表面流淌着熔金般的波纹,无声悬浮在客厅中央。
  
  它轻盈地掠过父亲手中的火柴盒,父亲的动作瞬间凝固,身躯如灰烬堆砌的雕塑般坍塌,未落地的衣物里腾起细密的碳粉,在空气中弥散成模糊的人形轮廓。
  
  母亲惊叫未止,光球已吻上她的指尖,她的身影如被橡皮擦抹除的铅笔画,只余地板上的两滩人形灰烬。
  
  他们都被瞬间碳化了。
  
  ……
  
  少年陈光的扮演者是11岁的吴磊,父亲王千源,母亲颜丙雁,均为客串,因为他们只有这一场戏会出现,往后都是成年陈博士脑海中的闪回。
  
  “停!碳粉弥散的轨迹不对,再来一遍。”
  
  路宽盯着合成监视器,抬手示意特效组暂停。
  
  这种实时合成监视器能够显示动态抠图和静态背景,但在2009年的当下静态背景还无法实时渲染,只能后期制作。
  
  怀柔影视基地的“陈博士家”棚景内,灯光组将环境光压至最低,仅保留一盏模拟闪电的频闪灯间歇性照亮片场。
  
  这场“球状闪电吞噬双亲”的重头戏,他要求实拍与数字特效必须无缝衔接,因为这是整部影片给观众打下科幻场面锚点的开头。
  
  “刚刚的效果不好,下面听我讲——”即将从“青年导演”进入“中年导演”的路老板回归片场依旧激情四射,站在绿幕前激情指挥。
  
  “我们的碳粉用的超细石墨粉混合玉米淀粉,密度控制在0.38g/cm,灰烬坍塌要用分层爆破,那你鼓风机风速就要大概再高一些了,这回试一下2.3米/秒到2.6米/秒怎么样。”
  
  “还有这里,”他翻开分镜本指着某页,“父亲衣物的塌陷要像被抽走骨架的皮囊,延时0.5秒再散开。”
  
  “我们之前采集的火山灰喷发的慢放影像大家不是都看到了吗,给我那种在高温下的生命寂灭的质感,再来。”
  
  道具师老张一迭声儿地应了下来,转头就往回走:“给我点儿时间,我再配点儿。”
  
  特效和道具部门都是老人了,对他的严格早有预料。
  
  郭帆不动声色地在合成监视器前,“鸠占鹊巢”地回看了一遍刚刚的场景,其实以他的艺术审美和对科幻的理解,这种镜头和动态效果已经相当爆炸。
  
  如果在卡车司机的剧组应该是稳过的一条。
  
  可是……
  
  “郭帆,发什么呆?有什么感想?”路老板回到导演椅上坐下,趁着现场特效和道具部门再次准备的间隙同他闲聊。
  
  “路导,感觉这么拍有点儿……”
  
  “浪费钱是吧?”路宽莞尔,“没办法,这就是落后的代价,如果我们有好莱坞那帮熟练工,我给他们一个CG画面,道具配比、风速大概其都能跟得上。”
  
  “可这不是没有吗?”
  
  国内的灯光师尚且处于师带徒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北电等院校的灯光系式微到几乎可以关门歇业,遑论特效技术公司这样的烧钱资产了。
  
  补天映画也不过是边培养熟练特效师和道具师、爆破师,边引进交流学习最新技术,背靠问界控股多年挥金如土,才做到亚洲第一的位置。
  
  路老板笑道道:“刚刚的镜头换你也许不会重拍,但我是一定要做到完美的。”
  
  “不是我不在乎钱、或者比你更懂什么艺术鉴赏,是因为我比你有经验——”
  
  “拍过一部《异域》,我大概知道哪里的预算多一些能出效果,哪里观众可能更关注剧情,就不必太过较真画面表现。”
  
  “刚刚这是第一幕,第一幕的重要性你应该也很清楚了,这是向观众建立科学可信性的基础,我们要把超自然的‘球状闪电’和它的破坏力具象化,用碳粉弥散轨迹这样的物理细节赋予设定真实的质感。”
  
  “这场戏,哪怕是花一千万美元,也是要拍好的。”
  
  郭帆重重地点头,看他已经转过身去盯着合成监视器,笔走龙蛇地在自己的剧本上写写画画。
  
  他比路宽还要大一岁,但显然两人站在一起气场气质的差距是巨大的。
  
  郭帆很信服这位导演界的前辈和伯乐,在《球状闪电》的剧组,和在《阿凡达》的剧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除了今天对于特效和艺术的关系认知外,他又想起昨天参与的周讯和黄小名的一场对手戏,关于林云和未婚夫江星辰的戏剧冲突。
  
  詹姆斯卡梅隆更依赖工业化流程,他的演员更多是执行导演和编剧的既定框架,角色塑造往往服务于世界观展示,而非个人情感驱动;
  
  但在《球闪》中,无论是今天渲染的陈光在父母双亡后的科学献身,还是林云家国之下的冷酷疯狂,都旨在让演员深度参与角色塑造,强调科幻设定必须服务于情感逻辑。
  
  他更注重电影的文化内核,让中国科幻承载东方的人文内涵,而非照搬西方模式。
  
  这显然又要比自己这个留洋的“技术员”的认识更深刻了不止一个层次。
  
  可从未在西方长期生活、工作过的他,是如何形成这种明显超越一般导演和从业者的认知的?
  
  拍摄还在继续,棚顶导轨上的机械臂缓缓降下,顶端固定着由丙烯酸树脂打造的“球状闪电”道具。
  
  特效师调整着控制终端,路宽同身边的郭帆等人笑道:“等离子体波纹用投影映射技术,把阿莱Alexa的动态光源信号同步到道具内部LED阵列,效果的确不错。”
  
  “郭帆这个从《阿凡达》动作捕捉系统获得的灵感很好,只要将红外标记点换成可编程光源就行了。”
  
  还不等郭帆谦虚式表功,路宽拿着对讲招呼起饰演少年陈光的吴磊和父母,“注意看道具球的运动轨迹,这个球是给你们的表演辅助的,到时候会被特效替代。”
  
  他转头对摄影指导比划,“斯坦尼康跟拍时镜头微微失焦,等CGI团队后期加上量子隧穿效应的光畸变,才能让观众相信它是从窗缝‘渗’进来的。”
  
  “这里你们拍摄的原片就是底板,底板不好,就像没有好的画纸,特效做出来也会失真的。”
  
  “收到!”、“晓得了!”
  
  拍类型片和艺术片的侧重点不同,这部电影中路宽对于演员的调教和指导,基本都通过前期的“角色审判会”完成。(504章)
  
  在非高潮和重点戏份中,他更要关注的是特效表现和合成效果,顺带再带一带郭帆。
  
  剧组又找到了久违的激情和压力并存的拍摄氛围,有这么一个懂行的大导演拿着皮鞭“催债式”和“折磨式”的工作强度,让所有人都是痛并快乐着。
  
  晚上五点多,场务带着两位西装革履的人士进入严格保密的片场。
  
  他们站在警戒线外围没有接近,知道其中一位国字脸身份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多此一举地要求上交手机。
  
  是庄旭和张晓龙到了。
  
  张晓龙在上个月底正式从企鹅离职,一周的时间安顿好了在北平的新家、妻子在四中的新工作、儿子的新学校等等。
  
  但从两周前开始路宽就忙着老婆产子和产后带孩子的事儿,一直没顾得上和他正式见面。
  
  今天趁着剧组聚餐,干脆就让庄旭把他一并带来,晚上在隔壁开个包间边吃边聊就是了,这是时间管理大师一贯的作风。
  
  两人默默地看了有半小时,张晓龙本就沉默寡言,庄旭也不打扰他。
  
  只是看到前者微微颔首时搭话道:“是不是和想象中的片场、导演不一样?”
  
  “我倒没见过其他导演怎么拍电影的,但路总他……”
  
  张晓龙斟酌着用词:“我感觉这个科幻片拍摄的场景,莫名地跟我们做产品有些类似。”
  
  庄旭笑道:“没错,都是拆解需求、整合资源、反复迭代的过程。”
  
  “就像互联网产品的优化逻辑,先定义核心体验,再协调技术、设计、运营多方资源,最后通过AB测试不断打磨细节。”
  
  他示意正在要求重做粒子特效的路宽,对张晓龙揶揄道:“某种程度上讲,你跟他是一类人,都是对着热爱的事业和事务能全身心投入的人。”
  
  “算了,路总是艺术家,我差远了。”张晓龙笑着摆手,看着最后宣布下班、聚餐的路宽走了过来。
  
  “聊什么呢?到了有段时间了吧?”
  
  路老板主动向张晓龙伸手:“欢迎欢迎!终于见面了!”
  
  “面是第一次见,不过路总你的风采我早已领略过了。”
  
  庄旭有些讶异地瞟了一眼张晓龙,后者今天似乎有些超出他认知的活络,这话也是你能讲出来的?
  
  张晓龙只是闷不是呆,“您在电话里跟我讲的那一段话,现在叫马总和企鹅上下都坐立难安,既感慨、又恐慌。”
  
  “已经有不少同事打来电话,旁敲侧击了。”
  
  “哈哈,那是为了请到你这位诸葛孔明杜撰的说辞,我哪里懂什么社交软件。”路宽摆摆手,“走吧,饭店边吃边聊。”
  
  “好,请。”
  
  考虑到明天的拍摄,聚餐也不能影响工作,剧组就近在怀柔的雁栖镇找了一家吃鱼为主的农家乐。
  
  在怀柔这个地界要论吃鱼,当然是吃虹鳟鱼。
  
  从1983年开始,为了在北平周边区域搞“共同富裕”,怀柔当地政府和水产研究所合建了首个虹鳟鱼养殖场。
  
  虹鳟鱼商业价值很高,肉质颜色和彼时还是“奢侈品”的三文鱼很像。
  
  只是一个是海鱼,一个是淡水鱼。
  
  剧组一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地涌进藏在山脚下的独门独院,院子里搭着竹棚,摆了几十张木桌,足够容纳整个剧组。
  
  桌前已经摆好了虹鳟鱼三吃——
  
  生鱼片薄如蝉翼,垮炖鱼头咕嘟冒泡,炭烤鱼排滋滋作响。
  
  外间的大桌上,场务和灯光组的小伙子们早就撸起袖子开动,筷子勺子叮当乱响,有人嚷嚷着“鱼汤泡饼再来一份”,也有人举着啤酒瓶吆喝“敬路导一杯”。
  
  老板显然见惯了这种阵仗,麻利地指挥伙计们把几张长桌拼在一起,又搬来各类白酒饮料,今天算是被包了场了。
  
  夜色渐浓,山风带着湖水的湿气吹过来,棚顶挂着的红灯笼摇摇晃晃,映得人脸上光影斑驳。
  
  路老板站在院子中间举杯,声音洪亮:“首先要感谢大家,在我缺席的时候依旧兢兢业业地工作,这段时间要感谢赵飞和所有人的努力,拍出来的片段我看了,都很不错。”
  
  他转向郭帆就座的其中两桌:“特别是把绿幕当战场,拿数据当弹药的负责特效的同志们,每天都要熬夜到很晚做出效果来,供导演组安排和调整第二天的拍摄任务,辛苦了。”
  
  “不辛苦!”、“应该的!”
  
  在场的这一百多号员工,都是这五六年里拉起来的老队伍、老人了,瞬间响应如潮。
  
  这里面有真心应答的,也有逢场作戏的,但叫人无法否认的是,这位从青年导演逐渐走向中年导演的艺术家,从来都能提供给大家饱满的情绪价值。
  
  这种情绪价值包括了薪资待遇、队伍内部的和谐尊重,以及路宽本人的人格魅力。
  
  就像他现在酒后的号召和鼓励:
  
  “郭帆从‘敌营’带回来的《阿凡达》的消息你们也知道了,一些零散的片段你们也看到了。”
  
  “卡梅隆用十二年的技术储备,给我们展示了好莱坞工业体系下诞生的潘多拉星球。那些会发光的植物、悬浮的山脉、造型奇特的纳美人,不久后将毫无疑问地席卷全球。”
  
  “也正是这样的压迫感,才彰显了我们逆流而上做《球状闪电》的信心和勇气。”
  
  棚下的嘈杂声渐渐消失,只有炭火偶尔爆出火星的噼啪声。
  
  路宽的手臂在空气中没有规则地挥动:“同志们,我们在技术上的落后是无法否认的,但奋起直追的同时,请大家对我们的文化保持充分的自信!”
  
  “《阿凡达》在讲什么?它在讲一个披着环保外衣的殖民故事——地球人掠夺矿石、纳美人守护家园,最后靠‘圣母显灵’实现逆转。这套叙事的内核,依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变种,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救赎。”
  
  “我们改编后的《球闪》又在讲什么?”
  
  “我们在讲中国人的‘择善固执’。”路老板的话语掷地有声,听得众人心潮澎湃:“陈博士用一生去解开未解之谜,张彬在西伯利亚的冰原耗尽青春,林云为国捐躯启动宏聚变。”
  
  “他们都在践行《中庸》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我们也在讲中国人的‘君子慎独’。”他的声音穿透小院:“球状闪电的量子态是什么?是无人观测时的混沌自由,也是有人观测时的坍缩定论,这个观察者的概念不就是慎独的君子吗?”
  
  “西方科幻强调个体的救世主,但我们有陈博士的执念、林云的牺牲、丁仪的超脱,他们都是有很多缺点的中国式的凡人,但正是这样的凡人薪火相传,才撞破了科学和战争的铁幕!让量子玫瑰在蓝光中绽放。”
  
  小院外隐约传来雁栖湖的浪声,烤鱼的炭火也偶尔爆出一串火星,映得演讲者眉骨下的阴影愈发深邃。
  
  路宽看着陷入沉思的众人笑道:“大道理讲完了,最后跟大家借花献佛地讲一句话,这句话是我特意让编剧写到剧本里的。”
  
  “这是陈光父亲意外化为灰烬前和儿子最后说的一句话,也是做了爸爸以后、我将来想告诉我的孩子的一句话——”
  
  “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前世今生都迷上了电影的男子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随即去往张晓龙和庄旭的包间,留下“群情汹汹”的叫好和喝彩、口哨声!
  
  这帮跟久了路老板的老人就好这个调调!
  
  电影是工作,也是艺术。
  
  这帮“电影工匠”们经年累月在绿幕前熬红的眼睛、凌晨三点的渲染农场、反复推翻重做的特效镜头,需要这种偶尔的鸡血和精神氮泵。
  
  问界培养出的这帮影视制作和特效领域的人才,不是没有其他诸如乐视文化的剧组开出更高的薪水挖人、撬墙角。
  
  但响应者寥寥。
  
  工资单上的数字固然令人欣喜,但更需要有人能说破这份苦役背后的浪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