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书库 >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 第四百零一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青岚加更)

第四百零一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青岚加更)

第四百零一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青岚加更) (第1/2页)

1983年,美国伊利诺伊州,香槟城。
  
  一户知识分子背景的华人家庭别墅,坐落在距离伊利诺大学不远的缅因街。
  
  无人机的航拍镜头带着观众的思绪由远及近,从春色景明的香槟城,进入别墅阁楼的万花筒小窗。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大银幕上华人小女孩的童稚声悦耳可爱:“爷爷,这是哪里?”
  
  李雪建扮演的77岁的张迺藩高卧在躺椅上,闻言抬了抬眼皮,看着活泼好动的孙女从箱子里翻出的老照片。
  
  “这是淮阴,我们的老家。”
  
  毕业于金陵中央大学,在民国时担任苏北地区官员,曾推行恢复张謇等爱国实业家产业的赋闲老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些生机。
  
  小张纯如翻出的照片越来越多,张迺藩的眼睛也越睁越亮,讲述的声音也越发低沉。
  
  一直到孙女手里拿着一张淞沪会战的老照片。
  
  1937年,张迺藩时任太仓县长。
  
  太仓是苏省和沪上交界的县城,在淞沪会战中负责为前线提供物资,后陷于日寇之手。
  
  白头搔更短的老头手里捧着一盏茶,看了眼目光澄澈的孙女,温和的声音带着淮阴方言特有的韵律,像淮河水波轻轻拍岸。
  
  “小如,爷爷给你讲讲古好不好?”
  
  “好呀!”
  
  阁楼里,光线昏黄而温暖。
  
  小张纯如盘腿坐在地上,木地板吱呀作响,灰尘在斜射的光柱中缓缓浮动。
  
  幼年的女作家双手捧着一只青花瓷茶盏,两根麻花辫垂在肩上,发梢随着她的呼吸轻轻晃着,俏皮而灵动。
  
  “那一年,太仓的米仓烧了三天三夜,火光照得夜空像血染的绸子。。。”
  
  他指尖轻叩茶盏,瓷器发出清越的颤音,和低沉肃然的述说形成鲜明对比。
  
  “血火交织,敌寇凶顽,我军民悲壮,以血肉筑墙,前赴后继,死战不退寸土。”
  
  张纯如的父母都是哈佛的高知教授,祖父、外祖父均为国党官员,她从小惯于听大人们聊些家国往事,是以极其入神。
  
  张迺藩的脑海中突然翻涌起血色记忆,顿了顿道:“11月12号,沪上失守,敌寇沿长江流域迅速向西推进。”
  
  “一个月后的12月13号,金陵陷落。。。”
  
  阁楼外的风突然紧了,天光如刀,斜斜劈进窗棂。
  
  李雪建嘶哑低沉的台词极具穿透力,现场所有观众的心情猛地提了起来——
  
  看过了宣传片和《如愿》MV,简单了解过这段历史的观影者们,都想到了那些不忍卒睹的场面。
  
  幼年的张纯如感同身受着爷爷的讲述,不由攥紧了茶盏,青花釉彩下的手指微微发白。
  
  电影镜头横拉,小阁楼窗外的明媚天空,似乎随着李雪建的声音阴沉了几分。
  
  此处构图极其意味深长,阁楼窗户作为天然画框,将张迺藩与窗外的天空并置。
  
  窗框分割画面,一半是老人的剪影,一半是流动的云层。
  
  这位77岁的爱国老者身处异国,画框的边缘就是历史命运的藩篱和监牢,将他永远地困在了1937年。
  
  现场所有人的脊背都不由自主地竖直,对这种萧索乖戾的构图颇感惊悚。
  
  马丁·斯科塞斯、王小帅等导演都敏锐地发觉到了场景亮度的变化。
  
  斜射的昏黄光束,透过老式木窗的缝隙洒落,灰尘在光柱中浮动。
  
  这种光影似乎模拟了历史档案的陈旧感,又暗示记忆的碎片化,光与尘的交织,如同未被擦净的历史尘埃。
  
  小小阁楼外的天空,在懂行的观影者眼里,已经成为全片的重要意象:
  
  天空,就是历史的画布。
  
  张迺藩好像睡着了一般,在讲出金陵陷落后便沉默不语。
  
  他不想说,也不忍说,更不知如何说。
  
  “爷爷,然后呢?金陵我知道,姨奶奶从那里寄过桂花糖给我们吃!”
  
  小张纯如急不可耐,年幼的她还想象不出从淞沪会战到金陵陷落的民族之殇。
  
  李雪建扮演的张迺藩砸吧砸吧嘴,恰逢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踩着高跟鞋上了阁楼,一脸无奈地看着张迺藩:
  
  “爸,别同纯如说这些,她还小。。。”
  
  “呵呵,好!好!”老头乐得有人帮自己解围,只剩张纯如噘着嘴不满地看着妈妈。
  
  “不告诉我,等我长大了自己看!”
  
  张迺藩被萌态可掬的孙女逗得直乐,把她抱在自己怀里,带她玩最喜欢的摇摇椅。
  
  在特效技术下,小女孩眼中阁楼外的天空在张迺藩讲到金陵后已悄悄色变。
  
  铅灰色的云层如凝固的墨块,沉沉压向阁楼斑驳的窗棂,浮尘在光柱中翻滚,宛如1937年金陵城飘散的传单。
  
  大银幕有一秒定格在了这片“历史的天空”。
  
  美轮美奂的特写下,一道锐利的天光在云隙之间,像一把淬火的刀正企图撕开天空的伤口。
  
  小张纯如的瞳孔深处,有一种厚重的力量正随着云层的崩塌缓缓苏醒。
  
  十多分钟的开场,已道尽沧桑。
  
  马丁·斯科塞斯已经是第二次观影,他潜心研究了这段历史,此刻结合开场前路宽的致辞,又品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小张纯如这幕戏中,提供给导演发挥的场景极其逼仄,就是这一小扇阁楼窗棂后的天地。
  
  但这位天才导演恰恰就利用这块简陋的画布,将阁楼窗户作为天然的镜头线索和“画框”,几乎玩出了花!
  
  影片开场,李雪建扮演的张迺藩入画,路宽采用低角度广角镜头拍摄张迺藩倚窗而坐的姿态。
  
  窗框将他与窗外的天空切割成两个时空,这是个人被历史洪流禁锢的无力感。
  
  张纯如和阁楼窗棂间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这是大人们给她设置的“防火墙”,不忍让这么幼小的心灵去触碰那段悲惨回忆。
  
  但第一幕的最后,张迺藩将孙女置于自己的腿上,结合她嘴里所言的“我长大了要自己看”,人物语言和电影镜头语言完美融合。
  
  小张纯如第一视角的画面中,她坐在爷爷怀里,目光无意识地向窗边挪动。
  
  镜头随之升高,窗外景象也逐渐扩大——
  
  她已经开始准备凝望历史的深渊!
  
  观影者们被润物细无声的开场代入了那段历史,但王小帅、马丁等职业导演,无不为这段用画框进行的电影叙事拍案叫绝!
  
  这是怎样的天才想法!
  
  柏林天气阴寒,戴着眼镜的王小帅不自觉地解开大衣纽扣,全神贯注地继续在这位“和而不同”的导演身上求索。
  
  马丁不懂国画,但王小帅有所涉猎。
  
  窗棂如画框,这分明就是宋代院体画的“边角构图”,同马远《踏歌图》中山石仅现一隅、留白处意蕴无穷的手法如出一辙!
  
  这扇窗,是张迺藩记忆的出口,也是张纯如觉醒的入口,更是张盈盈沉默的伤口!
  
  想通了这一点,第六代导演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不得不承认,就算是路宽来拍艺术片,在艺术造诣和镜头语言上,也远超“七君子”多矣。
  
  多么痛的领悟。
  
  影片继续,观众已经彻底代入了导演为大家预设的场景,耐心地等待这段故事的后续。
  
  小张纯如眼中的天空有了些许变化,一个主客观视角的对调,站在大家面前的已经是27岁的张纯如了。
  
  “哇!”台下传来一阵惊呼,真是酷肖其人。
  
  19岁的刘伊妃原本脸型和身材就和张纯如近似,通过化妆增龄,在电影中看起来同张纯如一般无二。
  
  这是之前给《返老还童》中张漫玉进行妆造的团队的杰作。
  
  大银幕左上角一行深入浅出的字幕盖上了时间戳,1995年12月14号。
  
  历史似乎总是有着太多的巧合——
  
  1937年12月13号日寇陷金陵,翌日开始在平民区大肆烧杀强抢;
  
  近一甲子之后的1994年12月14号,在阁楼发着呆思念爷爷的张纯如下楼,和同伴出发去一起去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
  
  这是由当地华人社区协助,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发起的图片展。
  
  二战后,鬼子政府长期回避历史责任,导致海外华人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产生身份认同危机。
  
  史维会的成立旨在通过历史教育增强华人后代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镜头一转,圣何塞城郊的库帕提诺社区,一辆汽车稳稳停下。
  
  小刘扮演的张纯如扎着干净利落的马尾辫,袖口微微卷起,露出纤细的手腕。
  
  此时她刚刚完成《钱学森传》的编写工作,从大学转读新闻系开始,她就对撰写历史人物和传记有着浓厚的兴趣。
  
  张纯如和同伴往社区中心走,面容隽秀,肤色因长期泡在档案馆而略显苍白,但唇角自然微扬,透出一股内敛的活力。
  
  这样的角色形象,19岁的刘伊妃可谓得心应手。
  
  镜头切换到社区的图片展走廊中,摄像机跟着她的步伐缓缓推进,一张张黑白历史照片在昏暗的灯光下次第呈现。
  
  她首先看到的是1937年金陵城沦陷后的街道——
  
  堆积如山的平民尸体,被焚烧的房屋残骸,以及鬼子士兵持刀站立在遇难者旁的狞笑特写。
  
  转角处,一组照片让她的脚步猛然停滞。
  
  一个衣衫不整的母亲被残忍地砍下头颅,将死未死之际,仍旧紧紧地抱着怀里的婴儿。
  
  张纯如愣住了,不可置信地看着这一幕。
  
  她从小就听祖父讲过淞沪会战、金陵大屠杀,但长辈们给她设置的防火墙,哪里有这样惨绝人寰的图片来得刺目!
  
  一个特写给到扮演者刘伊妃,大银幕上女作家的瞳孔在光影交错中剧烈收缩,下颌无意识地绷紧。
  
  这里又是路宽天才般的构图:
  
  机位只给了刘伊妃一个转瞬而过的特写,随即从侧后方拍她的神态动作,银幕正中心给所有观众呈现的是那一幕历史惨剧!
  
  在侧面的中低机位里,张纯如逐渐佝偻的背部线条,像是承受着无形的重量。
  
  光束透过画廊的百叶窗,在她脸上投下锐利的阴影,泪水在眼眶中蓄积却未落下,呈现出一种克制的震撼与悲怆。
  
  她突然伸出手去触碰相框,想去触碰这段令人震撼的历史。
  
  脑海里倏然出现幼时爷爷那一句戛然而止的“金陵城陷后。。。”
  
  大银幕突然发生了某种变化,王小帅、杜琪峰等导演瞬间睁大了眼!
  
  目光所及,手持镜头跟随着跟随张纯如在昏暗走廊中移动,惨烈照片以特写迭化呈现。
  
  每张照片闪过时,画面短暂抽帧,制造视觉卡顿感,模拟记忆的碎片化。
  
  随着张纯如回忆出现的1983年的阁楼上,幼年的她仰视张迺藩的剪影,窗棂的阴影和窗外的天空似乎彻底化作了监牢!
  
  紧接着镜头推移到了画展的照片处,黑白胶片质感插入闪回。
  
  现实、幼年、历史!
  
  十秒之内的三重时空,在张纯如面前融为了一体,给角色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也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极大震撼!
  
  马丁·斯科塞斯身边的王小帅忍不住侧头道:“这是多机位蒙太奇?”
  
  老马丁微微一笑:“再听听。”
  
  王小帅猛然又看向银幕——
  
  张纯如所在的画廊的抽泣声、玻璃展柜的轻微震动声;
  
  透过照片隐隐可闻的炮火轰鸣和鬼子狞笑;
  
  还有张纯如自己的逐渐放大的心跳和耳鸣,不断变大!不断变大!
  
  最终是一声尖锐的爆鸣,覆盖了所有声部,归于平静。。。
  
  连带着场下的观影者也随着情绪起伏跌宕,呼吸急促。
  
  银幕化作黑洞,通过光影和多重声部,仿佛要被电影生生地撕扯进那段惨痛的历史!
  
  王小帅看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吞咽一口口水,喃喃自语:“多声部蒙太奇。。。”
  
  不仅是他。
  
  马丁、电影节主席科斯利克、金熊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弗朗西斯科罗西、韩国导演洪尚秀。。。
  
  所有台下具备一定电影艺术鉴赏能力的导演们,此刻都着实看得头皮发麻!
  
  之前张纯如伸手去触碰相框时,走廊外的光影在张纯如脸上切割出明暗条纹,制造出人物游走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强烈撕裂感;
  
  就在张纯如思绪中尖锐暴鸣平息的那一刻,她的手也切切实实地触摸到了冰冷的相框,从历史中透出的森森寒意,叫她禁不住浑身战栗。
  
  而在多声部蒙太奇结束后,光束突然完整照亮她的侧脸!
  
  从撕裂到照亮,预示着这一刻她在精神的崩溃后暗暗立下的宏愿——缝合。
  
  缝合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伤疤。
  
  影片开场至此二十余分钟,普通观众的震撼、职业导演的慨叹,柏林影展现场所有专业的制片人、演员、从业者们的脑海中的集体轰鸣!
  
  路宽的导演技法也好,刘伊妃的表演方式也罢,都给他们带来了艺术和灵魂的双重征服!
  
  所谓先声夺人,影片的开场自然是重中之重,也是路宽选择如此阐述这二十分钟戏份的原因。
  
  作为传记电影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时间线已经安排好;
  
  但最大的劣势也是时间线无法更改。
  
  让一百个导演来拍,《张纯如传》只能按照她的生平履历和经历来刻画。
  
  但怎么在这样逼仄的题材里写出新的内容,在大银幕上用光影、声部、镜头述说新的故事?
  
  这不是平庸和优秀的一步之差,这是优秀和天才毕生都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在台下的导演们禁不住扪心自问,这样的天才构想,到底是不是后天经过习练可以获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电影进入了一段平缓期,前两幕的震撼稍减,开始自然流畅地叙事和推进剧情。
  
  史维会的丁元正耐心地向参观图片展的华人群体、外国人介绍这段历史,转头看到悄然落泪的张纯如,觉得面熟。
  
  他走上前还没说话,抹泪的张纯如急切反问道:“请问照片可以复印吗?我想借阅。”
  
  丁元长期跟心思诡谲的右翼打擂台,狐疑地上下打量她,担心有某种潜在的阴谋:“你要照片做什么?”
  
  普通人看一眼都觉得受不了,难道还有人想收藏这些惨绝人寰的证物吗?
  
  张纯如从包里掏出名片,情绪平复了几分:“我叫张纯如,是职业作家,《蚕丝:钱学森传》是我写的,你听过吗?”
  
  丁元惊喜地睁大眼睛,又看了眼手中的名片:“你好!张女士,我当然听过,只是还没有拜读,不好意思!”
  
  “没事。”张纯如温婉笑道:“我祖父是淞沪会战的后勤人员之一,我从小就听过淞沪会战和金陵大屠杀的历史。”
  
  她的话音顿了顿,似乎鼓足了勇气去看刚刚那副照片:“但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照片,我被震撼了。”
  
  女作家定了定心神:“我想写一本书。。。”
  
  她目光复杂,再抬起头来已经是别样的明媚:“对!我想写一本书,一本关于金陵大屠杀的书。”
  
  “我想用文字告诉所有此前向我一样不知情的人,曾经还有一段这样不忍卒睹的历史。”
  
  镜头调转,站在窗边跟丁元交谈的张纯如单人入画,依旧是百叶窗框,和她逐渐坚定的眼神。
  
  这是路老板惯用的库布里克凝视。
  
  镜头里,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透过镜头,打破了第四面墙,和观影者发生了眼神的直接对话!
  
  没有极端的愤怒,没有痛苦的撕扯。
  
  不煽情,不咆哮。
  
  张纯如嘴角微微下沉,透出一种沉静的坚定。
  
  镜头的特写,将扮演者刘伊妃的眼神戏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不闪不避,直视前方,瞳孔稳定而清澈,没有泪光,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叩问。
  
  第二次观影的马丁·斯科塞斯突然惊觉!
  
  此前他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导演路宽身上,此刻却在刘伊妃的眼神里发现了另一种可堪琢磨的意味。
  
  她把传统的库布里克凝视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这种眼神似乎不是控诉,而是邀请!
  
  谁能把眼神演出邀请的意味?
  
  邀请观众与她一同直面历史,邀请观众同她一起完成这部历史著作,邀请观众成为这段惨痛记忆的见证人!
  
  刘伊妃的眼神在此刻变成了真相的载体,而现场所有观众,成为了历史的共谋者。
  
  年轻女演员的这段眼神独白,真令人拍案叫绝!
  
  镜头在此处做了留白,没有给出丁元的答复,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晓了。
  
  再次出现在窗前的张纯如,正在轰隆隆前行的火车上。
  
  她要去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拜访邵子平。
  
  他是爱国组织史维会的积极分子和重要成员,也是张纯如手记中提到最多的支持者、协作者。
  
  邵子平1936年出生于金陵鼓楼医院,父亲邵毓麟是民国外交官,曾任驻日苯横滨总领事和驻韩国大使。
  
  在国党败退宝岛后,邵子平随家迁居湾省,后辗转赴美。
  
  张纯如在耶鲁大学附近的莱茵镇,找到了这位已经年逾花甲的爱国学者。
  
  简单寒暄后,脾性耿直的女作家直抒胸臆:“邵博士,我在洛杉矶的社区画展看到很多关于大屠杀的图片,丁先生说是你提供的。”
  
  “对,1990年我在纽约发起了‘纪念金陵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又通过华人报商郑先生等人征集史料。”
  
  邵子平目光沉稳地看着眼前志同道合的女作家:“一位名叫大卫马吉的美国人给我们提供了13卷未公开的胶片。”
  
  “经洗印考证,我们发现是他的父亲约翰马吉在1937年金陵大屠杀期间秘密拍摄的影像,完整记录了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
  
  张纯如精神振奋,没想到这么轻松就能获取第一手史料,但她还需要仔细甄别。
  
  不是对邵子平等人不信任,是已经完成过一本出版书籍的她知道,这种题材必须要慎之又慎。
  
  这种类似“近乡情怯”的感觉,和2002年决心拍摄电影,却在五年后才动手的路宽相同。
  
  事关民族的血海深仇,不可不慎。
  
  张纯如和邵子平聊了良久,切实地开始钻研这段历史,务求将每一个细节都掰开、揉碎,毫无破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只有这样,才不容诋毁和否认。
  
  邵子平让妻子给年轻的张纯如准备了一间客房,又把车借给了她:
  
  “纯如,耶鲁大学有1985年传教士发现的《魏特琳日记》原稿,1990年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的斯茉利女士,将日记制成了缩微胶卷。”
  
  “你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去借阅。”
  
  此刻的张纯如充满了斗志,笑语嫣然地冲邵子平点头:“谢谢邵博士,麻烦了!”
  
  邵子平惊异地发现,这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仿佛天生就拥有淡泊宁静的心态,每一次看她的眼神都是如此恬淡。
  
  不过他还是劝诫道:“一定要小心日苯右翼,我们在去马吉家取胶片的时候就被跟踪追车,他们很疯狂!很危险!你要注意安全!”
  
  “嗯,我知道了!”
  
  张纯如一刻都不能等,在邵子平的劝说下吃了午饭,便急急忙忙地驱车前往耶鲁大学。
  
  莱茵镇的秋色在车窗外掠过,红砖建筑与金黄梧桐交织,宁静中透着学术气息。
  
  张纯如的车驶过小镇中心,拐入通往耶鲁大学的林荫道。
  
  校园内,哥特式尖顶在阳光下投下庄严阴影,学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
  
  她把车停在神学图书馆前,石阶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仿佛无声地见证着历史的重量。
  
  就像小刘此前体验生活的经历一样,从今天起,张纯如开始了在神学院图书馆早至晚归的生活。
  
  女作家捧着复制版的《魏特琳日记》,时而静坐,时而疾走,时而踌躇踱步。。。
  
  特写中,扮演者刘伊妃翻开复制文本,指腹轻抚1937年12月23日的记录——
  
  “今天又救了27名妇女,但仍有12人被带走。。。”
  
  她的指尖在“妇女”一词上短暂停顿,指甲边缘因用力而泛白,仿佛触碰到了那些未说出口的恐惧。
  
  读到“小女孩蜷缩在讲台下三天不敢出声”时,张纯如无意识地屏住呼吸。
  
  镜头推近她绷紧的线,一滴汗滑落至锁骨,像极了魏特琳笔下“妇女们无声的泪水”。
  
  午后的斜阳透过彩绘玻璃,将血红色的光斑投在日记页面上,与魏特琳潦草的“日军”“刺刀”等英文词汇重迭。
  
  张纯如的精神世界屡屡遭受痛击,那些文字拼接的刺刀刺在了同胞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便在她的心上添了一道血痕。
  
  她有些虚弱地扶额坐在图书馆窗前的书桌,咬着牙抓过笔记本疾书。
  
  钢笔尖划破纸页的沙沙声,与六十年前魏特琳写下“上帝啊,求您阻止他们”的笔触,在错位的时空里同频共振。
  
  镜头特写下,张纯如终于忍不住抽泣出声,她高高地仰着头,不叫泪水将笔记和借阅的日记打湿。
  
  她的姿态近乎倔强,下颌绷紧,喉颈线条因压抑抽泣而微微颤动。
  
  泪水在眼眶蓄积成弧形,最终从眼角滑落,却未滴下,而是顺着太阳穴隐入鬓角。
  
  如同历史渗入记忆的缝隙。
  
  扮演者刘伊妃的泪水最终滑落时,镜头急速上拉穿透图书馆穹顶,展现一片铅灰色的天空——
  
  现场的观众们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
  
  影片开场时,幼年张纯如在爷爷怀里看见的天空中,一道锐利的天光在云隙之间,像一把淬火的刀正企图撕开天空的伤口。
  
  将破未破。
  
  此刻的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内,镜头随着仰头哭泣的张纯如,给观众呈现了另一个震撼的画面:
  
  云层翻滚如历史洪流,突然有一束阳光刺破阴霾,恰似她笔下即将揭开的真相。
  
  无人机搭载的镜头机位不断上移,穿透了狭小逼仄的窗沿,进入了更加伟岸的天空!
  
  即便这片历史的天空,此刻还被阴云所笼罩,暂时只有这一束隐约的亮光投向人间。
  
  二十七岁的张纯如,终于继承了爷爷张迺藩的遗志,打破了这扇囚禁了他几十年的历史藩篱和囚笼。
  
  镜头落回她伏案的背影,逐渐给到她在手记里用中文写就的独白,钢笔字迹遒劲,墨色深沉——
  
  您总说有些事,长大了才能懂。
  
  现在我懂了,也痛了。
  
  但我知道,我不是在揭开民族的伤疤,而是为逝去的同胞刻下迟到的墓志铭。
  
  收尾的日期,笔迹渐稳,尖锐如刀!
  
  “11月22号。”
  
  镜头从特写张纯如记叙手记的特写倏然拉远,再次出现在在银幕上时,观众们看得一头雾水。
  
  怎么张纯如又写了一遍“11月22号?”
  
  等待镜头完整地交待完整个场景,台下发出几声惊呼!
  
  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已经是摩尔扮演的魏特琳了。
  
  原来第二个“11月22号”是魏特琳写就!
  
  历史和现实的缝隙就这么被导演的镜头和剪辑巧妙地转场,观影者们都不禁暗暗赞叹。
  
  这种转场将“研究者”与“亲历者”的视角直接对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记忆。
  
  张纯如的笔触与魏特琳的经历在时空中重迭、跳跃,精准地对接。
  
  台下不乏苦笑摇头的成名导演们,越看越觉出几分无奈。
  
  这样的艺术构想和天才叙事,是他们一辈子的难以望其项背。
  
  于是,第一段从张纯如撰写著作,搜集史料衍生来的插叙历史场景,开始呈现在观众们眼前。
  
  真正的历史大幕拉开了。
  
  魏特琳在书桌前写着日记:
  
  “11月22号,星期二,日军的攻势越发紧张了,我担心金陵随时有陷落的风险!”
  
  “愿上帝保佑我们的学生、工作人员,和所有的金陵市民。”
  
  影后摩尔扮演的魏特琳圆脸、微胖,这位女传教士在1912年抵达中国,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她在灯下踌躇叹气,巩莉扮演的程瑞芳推门而入:“华小姐!我们要想想办法了,我担心日苯鬼子进城以后,金女大这么多女学生。。。”
  
  历史上12月金陵沦陷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下称金女大)成立了战时非常委员会,由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三人组成。
  
  魏特琳作为美方代表,凭借美籍身份与日军交涉,主导金女大避难的整体策略;
  
  程瑞芳作为中方舍监,承担具体执行工作,如分配宿舍、协调膳食、安抚学生们的情绪。
  
  程瑞芳嘴里的“华小姐”,指的就是魏特琳,这是大家对她的敬称。
  
  魏特琳的英文姓氏“Vautrin”的法语发音与“华”类似,外籍传教士为了融入中国,常常主动取中文姓氏。
  
  于是,这位热爱中华和教育、一生笃信上帝的女传教士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华小姐”。
  
  能够冠以如此美丽的字眼,这是淳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和学生,对她最大的认可。
  
  程瑞芳文化程度不高,一切以魏特琳马首是瞻,后者沉吟了半晌,回到座位前拿起电话。
  
  “我打给拉贝先生吧,我想需要提前跟他聊一聊‘金陵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事情了。”
  
  魏特琳极有见识,她在日寇驻扎城外开始就致函美国驻华大使馆,提出在金陵设立安全区的构想。
  
  只是担心委员会人心不齐,她想在今晚正式决议之前,同纳粹党商人拉贝提前沟通,确保安全区的顺利组织。
  
  镜头横拉,又自然而然地转到拉贝位于小粉桥的别墅。
  
  《历史的天空》以张纯如著书立说为线索,在此过程中插叙魏特琳和拉贝等人见证的金陵大屠杀真实历史。
  
  影片至此,三条线中的三人,第一次完成交汇。
  
  拉贝办公桌上的电话铃拼了命地响,一声声炸在观众们的心里,所有人都盯着特写的轮盘电话机暗暗使劲——
  
  快接啊!快接啊!
  
  电话最终没有被接通,深沉的夜色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拉贝正赶往金陵大学,开车的是他的秘书韩湘林。
  
  “先生,太危险了,苏军的飞机随时会袭击金陵城外的日军营地,你不该现在出来的。”
  
  金陵保卫战前,苏联援华抗日航空志愿大队开赴金陵,与城外的日寇几番鏖战。
  
  这也是苏联援华空军力量驰援的第一战,被记叙在《拉贝日记》中。
  
  拉贝听着秘书的话有些无奈:“我们没有时间了,必须在城破之前沟通好安全区的各项事宜,日苯人狡猾且凶残,我们不能被各个击破。”
  
  他旋即重重地一拍大腿,懊悔自己乱中出错:“忘记提前联系华小姐了,糟糕!”
  
  夜色笼罩下的金陵城阴森可怖,汽车前灯划破浓重的黑暗,车灯照射之处,尘土飞扬。
  
  远处偶尔传来零星的枪声和苏军飞机低空掠过的轰鸣,汽车在坑洼不平的街道上艰难前行,车轮碾过碎石和弹坑,车身剧烈摇晃。
  
  拉贝紧握车门把手,眉头紧锁。
  
  等他推门进入金陵大学的会议厅,目光和魏特琳有一瞬间的交汇,两人默契地点头算打过招呼。
  
  椭圆会议桌前坐满了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丹麦人。。。
  
  会议还没开始,大家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金陵大学校长杭立武见拉贝到来,知道他是纳粹党成员,也许可以通过向元首汇报情况同盟国日军斡旋。
  
  当即兴奋地一拍桌子:“各位!安静!拉贝先生也到了!”
  
  汉克斯扮演的拉贝面色深沉地站在桌边,双手撑在桌边。
  
  会议厅内不敢拉灯,只有煤油灯的虚弱光影摇曳,像极了危在旦夕的局势。
  
  十余名来自美、英、德、丹麦等国的传教士、教授、医生及商人围坐在长桌前,墙上挂着一张手绘的金陵城区地图。
  
  窗外隐约传来炮火声,玻璃窗因震动而轻颤。
  
  汉克斯扮演的拉贝面色深沉地站在桌边,双手撑在桌边,他先向盟友魏特琳颔首示意:
  
  “金女大的华小姐和沪上的雅卡诺神父通电话得知,他们在战时成立了一块由国际人员组成的安全区,用以和日军谈判、自保。”
  
  “我想这是金陵可以效仿的,各位意下如何?”
  
  有这位盟国的商人提议,在场众人自然唯他马首是瞻,只不过在安全区划定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议。
  
  很简单,除了杭立武、拉贝、魏特琳外,其余国家的代表只想把大家的活动空间划为安全区,越小越好!
  
  越小才越不会触怒日军,也不会有难民蜂拥而入,他们也就越安全。
  
  这也是魏特琳今天想提前同拉贝沟通的问题。
  
  这位性格耿直的华小姐率先发声,不过没有明说:“安全区不宜过小,我们要给自己留下建立掩体的空间。”
  
  怡和洋行的英国经理当即驳斥道:“我们应该对日军有基本的信任,给自己留下空间就是给难民留下空间,保不准就有混入的中国士兵,我们届时如何自处?”
  
  丹麦、法国等国家的银行家、绅士们纷纷响应。
  
  “对!”
  
  “我们何必管他们的命!日军要杀就杀好了!”
  
  “没错!”
  
  拉贝、杭立武等人面色阴沉,没想到魏特琳的一次试探,就被求生欲极强的与会众人群起而攻之。
  
  现场所有观影的华人都倍感屈辱!
  
  1937年的金陵,西方人曾以“中立”为由拒绝干预日军暴行。
  
  如今在电影中重现这一幕,让观众联想到西方世界对金陵大屠杀长期沉默的历史,这种冷漠本身就是一种耻辱。
  
  台下的张纯如觉得眼睛有些刺痛,她的泪水从电影开始就不曾止息。
  
  电影是远比文字更要震撼人心的思想媒介,特别是这样一部历史性的佳作。
  
  此刻她看着大银幕上西方殖民者的嘴脸,联想到自己在西方社会中为历史奔走遭到的冷遇,简直如出一辙。
  
  等她的目光再看到前排全神贯注的路宽,心下又是一片释然。
  
  历史的黑暗长夜,从来不乏点灯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