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惊人消耗 (第2/2页)
最主要的原因,肉是湿重,煮熟之后分量还会有一定程度的缩水。
而粮食是干重,加水煮熟变成食物之后,还会“膨胀”许多。
——当食物的功能是“饱腹”的情况下,肉或粮不是大家最在意的,填饱一百个肚子,还是填饱两百个肚子,这才是重点。
“……因为当时肉食储备有限,又考虑到玄青海的承受能力,陆续用十二万石肉,换取了十八万石的粮食。”
“因为玄幽马的恐怖消耗,当时兑换的粮食已基本消耗完毕。
……现在,军中还有大约四十五万石的食物,绝大部分都是马肉。
剩余的粮食,即便全部留给玄幽马,最多也就还能坚持三天。”
曹鳌用平静的语气,讲述了这么一件迫在眉睫之事。
“黑风军”的食物看似还有着极其充足的储备,可若没有新的行动,玄幽马很快就要断粮了。
耿煊看了看曹鳌,又看向旁边不言语的宋明烛,轻声道:“你这借粮……应该没你说的那么简单吧?”
宋明烛道:
“咱们必须要尽快筹到粮食。”
耿煊轻轻点头。
“而现在咱们的地盘内,只有那些沙民聚落,能拿得出粮食来。”宋明烛继续道。
耿煊连点头都省了,看着宋明烛。
“可这粮食,也不是那么好拿的,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
去年,董观在定下南侵战略之后,就在玄幽二州积极筹粮,在不逼反的前提下,尽其所能的压榨筹粮。
所以,便是这些聚落之中有余粮,也不会太多,且都是救命粮。
若是强征,本就对咱们离心的沙民聚落,立刻就会暴起反抗。”宋明烛继续讲述道。
耿煊再度点头。
这说明宋明烛还是清醒的,没有昏头。
宋明烛话锋一转,又说起另一事。
“还有一件事,我觉得也很要紧,这对咱们来说,同样也是个巨大的负担。”
“什么?”耿煊好奇询问。
“苍岚马。”宋明烛道。
“这马怎么啦?”知道答案的耿煊更加疑惑。
“现在,我们手中的苍岚马数量,已经超过八万匹。
且随着每日陆续有更多降兵以及朝觐队伍前来,苍岚马的数量还在持续增长。”
耿煊一惊,像是想到了什么,忙问:“草料不够?”
宋明烛摇头:“这倒不是。”
相较于玄幽马,苍岚马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挑食,好养活,单马每日的“饭量”也小很多。
“黑风军”一路携带了不少草料,再加上苍岚马还会主动觅食,荒野中随处可见的枯草,大多也都在其食谱范围之内。
养活它们的压力,比养活同样数量的玄幽马,小了何止十倍!
但如此庞大的马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为了安排,照料它们,“黑风军”上下,不得不分出许多人手,填入太多时间和心力。
最关键的是,这些苍岚马在“黑风军”中,几乎产生不了任何价值。
苍岚马之所以能在玄幽二州普及开来,是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的。
首先,它不娇气,好养活,耐折腾,便是真的出了个好歹,一匹成年马还能提供六七百斤的肉食呢。
怎么都亏不了。
而且,在地广人稀的玄幽二州,对那些沙民、部落民而言,这是一种必须的生产工具。
驮运货物,放牧羊群,犁地翻耕……
在没有苍岚马之前,是其他马种,苍岚马因为超卓的“性价比”,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而对于沙匪、商队、以及其他对长途远行有刚性需求,又没资格得到玄幽马的势力来说,这是最易获取,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代步工具。
可这些对于手握三万六千余匹玄幽马的“黑风军”来说,不能说毫无价值,也形同鸡肋。
听着宋明烛的讲述,耿煊也渐渐回味过来,眉头逐渐皱起。
“……这些苍岚马,在我们手中,就是一群累赘。
可若将其交到沙民,还有那些部落民手中,却是一笔极其可观的财富!”
“现在是二月,接下来的几个月,恰是苍岚马发情育种的高峰期。”
说到这里,宋明烛顿了顿,话锋再次一折,虽然说的还是苍岚马,却又换了一个角度。
“自从卜阿培育出首批苍岚马,马种迅速在玄幽二州扩散开来。”
“且大家都在有意识的对该马种进行持续的优化。”
“一匹好的种马,无论是在沙民聚落,还是各部落之中,都是极受青睐的。
只要出现一匹,他们甚至愿意支付极其高昂的价格,就只为换一个配种的机会。”
耿煊一怔,隐约猜到了宋明烛用意的他,奇怪道:
“你是说,我们手中这些苍岚马很适合做种马?”
若马也有颜值,经过这一路高强度的折腾,这些苍岚马没有被折腾死,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和“帅”更是沾不了一点边。
至于那些“不幸”的,早就因为生命透支,陆续倒毙身亡。
死后也都不得安宁,扒皮去骨之后,还要抚慰一个个饥肠辘辘的“五脏庙”。
面对耿煊的疑惑,宋明烛笑道:
“能经受这么多的折腾,一路活到现在的,还不能说明其优秀吗?
……我敢说,只要是咱们进入玄青海之前就被咱们所有的苍岚马,现在也还没有死掉的,全都是一等一的好种马!”
耿煊怔了一下,这才醒悟过来。
因为根本目的的不同,对马种优劣的判断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主打“性价比”,主要用途是生产工具的苍岚马,“命贱”,就是其最大的优点。
此前,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整个沙匪群体,那些苍岚马都是在用燃烧生命的方式在奔跑。
那些死掉的,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战斗中折损的。
绝大多数,都是跑死、累死的。
能够挺到现在的,命都是一等一的硬。
轻轻点头的耿煊,看向宋明烛,道:“看来,你心中已经有了一整套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