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高粱河 (第1/2页)
乾宁三年十二月初一。
汾水河谷之地高粱河三角洲,晋军大营,绵延数里。
刁斗森严,一如当年压迫在晋州张濬之前。
军队还是这些军队,一样的兵强马壮,威严冷峻,一样的杀气腾腾。可谁都能感觉出,军心士气,已经天日变化。
当日四处出击,列阵观军,在讨伐军张濬、韩建、朱温各部面前耀武扬威,似乎已经是晋军的最后荣光。
先是四镇大帅李司空和武康大圣这两个帝国最后的中流砥柱为了权力之争突然交恶。李嗣源、李承嗣、李妙微、杨复恭、李友金等等主张面北而事的文武、宗族或被罢官,或被贬斥。
好容易摆平内部进军关中,威胁武圣就范,又被河朔干涉,幽州更是懒得废话,数万大军直接打到平城、代州。马嗣勋、贺公雅战死,代北心腹之地成了燕人猎场,颇有与正在围攻遮虏平的李瓒合流南下忻州、抄略朔州的意思。
在左冯翊,李大王和武圣更是撕破脸皮。李大王被罢免一切名爵,连带赐姓、郑王一系的皇室属籍,也被没收!现在,跟随李克用家族而姓的假子、家人、李氏胡人们,如李嗣源等等都已经自动回归邈佶烈、韩进通、王贤、朱邪妙微之类的名字了。
好吧,这不算大事,毕竟经历过一次了。
在长安,虽然未曾流血,朝廷也还没下达废主诏书,可贤妃母子却已经成了掖庭暴室的客人。身为三妃,父与夫生死相见,最后什么下场,有没有案例?北魏改嫁的高皇后?先汉霍皇后坐废昭台,自杀云林馆?总之不乐观。
况且以贤妃的个性,她也难以容忍杀汝头、妻汝女的事。她是多么心高气傲的人,要她侍奉杀父之君,哪怕贼父是罪有应得,她能想得开,却未必践行得了。
晋阳城内的几位夫人,一干兄弟姐妹,早已为她哭红过眼睛。
高粱河军中也是唉声叹气,惋惜不已。原本等李大王死球,大家涌入朝廷,等武圣死了,拥代王即位,就能前程财富无忧。这下,也是再没指望。
李大王被贬庶人,其弟李克宁获授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太原尹。这个消息一来,军心士气,更是跌入谷底。
沙陀军中,已经有传言,李大王根本拿武圣没法,武圣也绝不会妥协,李大王只是放不下面子,还在硬撑。晋阳城里的高层和各地镇将暗中赞成克宁公就势兄免弟继的也多。
如果真是这样,大家还不如回师北京,保克宁公偏室代晋,出山收拾这场荒唐的游戏。
各种类蕃军,同样脸色铁青。
李大王这么久都没捷音,那说明,他搞不定武圣的传言多半是真的,只是还没最终定案。
他们比起沙陀将领还多了一层心思。如果发生偏室代晋,闭城拒绝李大王回去,他们到底是站李大王这边,还是克宁公一边?
大家都是在乱世混,这种事可不要太多。远有回鹘王氏代赵,田绪代魏,朱滔代燕,近有匡筹代燕,朱瑾代兖,朱大代梁。都是自家残杀。
单单这个念头鲠在喉心,就让各部蕃军,再无半点在这里战斗的意志!
土著衙兵也惶惶不安。
他们虽然对李克用反意满满,但和代北蕃军合流已有十余年,已是利益共同体,李克用为了对外扩张,也在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世居太原也有几代人,多有家资。如果权力转移到克宁公一系,新政府会继续优待他们吗?会不会被新上位的武夫们盯上?
更不用说失却李大王,这个四镇大旗,又能在此等乱世飞扬多久?李克宁有力保有四镇吗?
军中窃议攘攘,人人无精打采。李大王回不回来,何时回来,克宁公会不会篡位,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事。已经有隐隐约约的暴论,说是克宁公已经在等李大王败报,并秘密联络各方,只要李大王在关中损失惨重,他就在河朔四镇和武圣的支持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