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劝学 (第1/2页)
“爹,娘,你们没去过学校,不知道咋回事儿。
自打去年开始,这学校就感觉变味儿了,也不知道咋地就兴起来一股风儿,进了学堂就好像高人一等了似的。
穿的衣服要绫罗绸缎,冬天还得有皮袍,还要买靴子、买眼镜、吃纸烟、携带西洋学具物品。
有些学生明明家境一般,也跟风打扮的跟大户人家少爷似的,还明里暗里瞧不起那些穿戴差的学生。”
振堂气呼呼的就把事情前因后果,讲给众人听。
振堂他们在学校的时间久了,旁人多少知道一些他们的身份。
尽管他们穿着打扮普通,倒也没人敢当面招惹。
振东来的时间短,大家都不熟悉,有的人见他穿着棉衣棉鞋,寻常打扮,少不得就嘲笑他是乡下来的土包子。
今天下午,有人故意恶作剧,将振东的课本扔在了泥地里踩踏,振东气不过,就跟那些人打了起来。
正好被振堂、振宗等人遇见了,就这么跟人家打了起来。
虽然最后打赢了,可也弄脏了衣裳。
曲绍扬听完儿子的叙述后,微微皱起了眉头。
吉省为了兴办教育,给这些来念书的孩子提供了很多优惠、便利的条件。
学费、书本费都是免的,只收取食宿费用,价格也很低。
对一些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孩子,还会给适当的补贴。
可以说,为了吉省的教育事业,众人都费了不少心思。
“绍扬,这事儿得管啊,才上小学就比吃比穿,那要是大了还了得?
省府花大力气办教育,是为了培育他们成材,可不是让他们去学校当少爷的。
这种风气绝对不能惯着,要不然,往后这些孩子哪还有心思好好学习啊?心思都用在不正当的地方去了。
我记得去年有个中学,就因为食堂的饭菜不合口味,就罢课闹事,影响很坏。”
陈秀芸那头听了儿子的叙述,不由得担心起来。
“是啊,这股风气不好,是得刹一刹。”曲绍扬点点头。
到去年年底,只吉林府管辖范围,就有两等小学堂四十多所,再加上传习所、工商半日小学堂等,在校学生两千多人。
长春府大概有一千七八百人,其余的一些州府也有不少学生,总共算下来,吉省最少也得有上万的小学生了。
就像陈秀芸说的那样,省府花那么多钱办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可不是培养一群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蛀虫。
“行,这事儿我记下了。振东,过来,让四叔看看,有没有打坏哪里?”
曲绍扬朝着振东招招手,示意他上前来。
“四叔,没事儿,我没吃亏,那群废物也就是仗着人多罢了。”
振东挠挠头,一脸的不好意思,刚来省城,就给四叔四婶添麻烦。
“行,没吃亏就好,以后记得啊,要是对方人多你打不过就跑。
跑了不丢人,打不过受伤了,遭罪的是你自己。”
曲绍扬把侄儿叫过来,仔细检查了一下,确实没啥事儿,这才放心了。
因这段插曲,第二天曲绍扬就召集了教育相关的部门开会,然后宣布,他要亲自去各个小学视察演讲。
然后,曲绍扬没给各个学校反应的机会,直接带着人就去了振宗他们读书的那个学校。
巡抚大人亲自到学校检查,直接把学校督办、校长等人吓的腿都哆嗦。
曲绍扬也没说别的,只说是召集学生开会,让孩子们都到操场集合。
二月下旬,白天外面也不算太冷,孩子们很快就集合起来。
“近日听闻,小学堂学生,一入学堂,旧衣服也不穿了,家常的饮食也吃不下去了。
而且还要买靴子、买眼镜、吃纸烟、携带洋式物品。
为了这些不要紧的物件,样样都要家里备齐,实在把思想用在无用的地方去了。”
曲绍扬站在台子上,面对这一众学生,用大白话跟他们耐心的讲。
“你们要知道,省府创办学堂,不是要你们去学洋派。
总得要学问上比得过人家才好,怎么可以毫无心得,专讲皮毛呢?”
“学生名誉很高,你们的父母送你们来学堂学习,也是盼着你们能学有所成,不是让你们来比吃比穿的。
你们只需要专心求学,所有衣服、饮食、文具用品等等,不必求华美。
只要干净整洁,不碍卫生、合乎己用即可,万不可再学些奢侈浪费的习气。”
“从今往后,你们要学着俭朴,把奢华的服饰,并纸烟、眼镜等一律去掉。
唯有专心向学,养成高尚的思想,才是好学生呢。”
曲绍扬一番话,言辞恳切,又通俗易懂。
底下的学生也不过十几岁的孩子,被曲绍扬这么一说,个个都低下了头,羞愧不已。
之后,曲绍扬又要求学校教员,随时劝诫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刻苦自励,勤俭节约,争做有用之才。
连着几天,曲绍扬都在各个学堂巡视演讲。
之后,随行之人将曲绍扬演讲的内容抄录下来,就以这种大白话的方式,刊登在《吉林教育官报》、《吉林报》、《吉林白话报》等相关报纸上面。
一时间引起不少人讨论,社会反响强烈。
徐世昌在奉天也看到了相关的内容,觉得不错。
于是命人在奉天的报纸上刊登,并发布告示,每个学校的师生都人手一份。
尤其是那些学生,让他们仔仔细细研读,写一写感想等。
就此,学生间奢靡、攀比等风气,逐渐淡去。
进了三月,徐世昌下令,将吉林原有捕盗队十军四十营裁减八营。
其余每营减两哨,改编为中、前、后、左、右五路巡防队,共三十三营,分驻各城巡防,原设之营务处改为巡防营务处。
吉林各地巡防营,大多都是当初随曲绍扬起义的民团和义军。
因定边军有人数限制,故而安排到各地的捕盗队。如今裁减下不少人来,总得有地方安置。
于是,曲绍扬便商议成立官运总局、长春总仓、吉林省仓、缉私局、采运局等,实行民盐专营。
之后一年时间内,共运销课盐六千八百余万斤,盈余银五十多万两。
开春之后,曲绍扬提议,在省城江南改扩建农业试验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